珠海路老街
2434views
北海老街——珠海路是一條有一百多年歷史的老街,始建于1883年,長1.44公里,寬9米,沿街全是中西合璧騎樓式建筑。這些建筑大多為二至三層,主要受19世紀末葉英、法、德等國在我市建造的領事館等西方卷柱式建筑的影響,臨街兩邊墻面的窗頂多為卷拱結構,卷拱外沿及窗柱頂端都有雕飾線,線條流暢、工藝精美。臨街墻面部不同式樣的裝飾和浮雕,形成了南北兩組空中雕塑長廊。這些建筑臨街的騎樓部分,既是道路向兩側的擴展,又是鋪面向外部的延伸,人們行走在騎樓下,既可遮風擋雨,又可躲避烈日;騎樓的方形柱子粗重厚大,頗有古羅馬建筑的風格。 1927年以前,珠海路曾是北海最繁華的商業街區,店鋪鱗次櫛比,中段的店鋪主要經營來自蘇杭的綢緞,東段的店鋪主要經營魷魚、沙蟲、蝦米、魚干等干海貨,西段接近外沙港口,所有店鋪全部經營纜繩、漁網、魚鉤、漁燈、風帆布、船釘等漁民用品。 隨著時間的推移,珠海路逐漸失去了昔繁華,除了稀稀落落還有屈指可數的幾間店鋪經營漁具外,其他店鋪已幾乎成為民居,街道建筑日漸老化,但由于珠海路尚算保存完整,仍被歷史學家和建筑學家們譽為“近現代建筑年鑒”。 著名作家舒乙(老舍之子)認為,珠海路和新加坡國寶級的老街一模一樣,建議我市保護好這條極具開發價值的老街。英國建筑專家白瑞德先生認為,珠海路的歷史文化價值,不但對北海意義,而且對華南地區、全中國、及至全世界都有意義。 加拿大蒙特利爾市市長皮埃爾.布爾克則建議北海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申請,將珠海路作為世界文化遺產來保護。中國的古建筑保護一直做的很糟糕,不知這條老街可否給國人一個驚喜?
北海老街——歷史與發展
廣西北海的珠海路以其歷史悠久及房屋建筑風格的特殊,于20世紀80至90年代備受中外專家、學者的關注。該路建于20世紀20年代后期。它的建成與當時北海建制的升格有關,并經歷了一段曲折的過程。
民國十五年(1926年)三月以前,北海屬廣東合浦縣靖海區管轄,屬鄉鎮級編制。同年,廣東省政府在佛山、陳村、北海、梅菉等6個鄉鎮級的商埠,先后設立市政籌備處,直屬廣東省管轄。北海于1926年3月被正式批準成立“北海獨立市市政籌備處”(下簡稱市政處),設總務、公安、教育、衛生、財政、工務五科,脫離合浦縣。
市政處為了跟上形勢發展的需要,決定改造除沙脊街外的大部分主要的大街小巷,重點是后街(今中山路的前稱)和大街(今珠海路的前稱)。當年的大街從西至東,分別有大西街、升平街、東安街、東泰街和接龍橋。其中以東泰街和東華街“多殷商富戶”,籌款建街較易。市政處于1927年6月起,首先拆除這兩街,按規劃拓建,歷時一年完成。
當時的北海,因各種原因,商業一度衰落。主要原因是廣州灣(今湛江市)為法國租借地,“貨物入口,向不課稅”,致使一向到北海采購貨物的安鋪、石城、壺洞等地的商人,全部到廣州灣購貨,造成北海商業冷淡。為此,廣東南區善后委員陳銘樞,為了減輕北海經濟負擔,向廣東省政府呈文請求“裁撤北海、梅菉兩市,改為警局。”理由是“北海地方,原非殷富,近年市內商務,內因金融混亂,外受廣州灣影響,益形衰落,商人營業,十九虧損,民困若此,何堪加重負擔……現計市年收入,月虧數百元,維持原狀,尚虞不足,有何余力從事建設之可能,較不如取銷市制,歸并縣治,以輕地方負擔……(摘1928年11月廣州《民國日報》刊登的《南區請裁撤北海梅菉兩市改警局》)”廣東省政府根據陳銘樞的“呈請”,于1928年11月裁撤北海市政處,“行政歸并縣治警局”,“設公安工程二科”,以縮減機構,使經濟復蘇。
其實,市政處被撤銷,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與當時市政處一些主要官員的腐敗和不作為不無關系。如首任市政處專員陳春熙于1926年3月上任僅10個月,便因“貪贓枉法、劣跡昭彰”而引起北海萬人****,并高呼“打倒貪官污吏陳春熙”的口號,同時電請上級機關將陳撤職。陳于年底向省政府提出辭呈,最后倒臺。
1927年1月初,接任的周昌蔭專員,“因故未曾到任”,由當時駐北海的第十一師部副官林時清代行專員職權。不久周昌蔭專員終于到任了,卻在當年4月27日因貪污受賄被市民彈劾去職。 北海市政處成立僅兩年多,先后共4位專員走馬上任,其中有2位卻是貪官污吏,這就很難扭轉北海經濟的被動局面了。
市政處撤銷后,由警察局行使原市政處的職權。1928年底,對東安街、升平街、大西街和接龍橋進行拓建。這時出現了一些商鋪的建筑違章,偷工減料,不按原總體規劃的要求建造,使臨街鋪面建筑參差不齊,甚至出現危房,于是警察局及時張貼《查禁違章私擅建筑》的布告,稱“市區范圍建筑鋪面,例須繪圖呈報,發給執照懸掛門前,方準施工……倘敢仍然玩視,故違定章,一經查覺,定必嚴加處罰……。”由于警察局查禁得力,于1930年底使大街后來的拓建工程得以順利完成。
拓建后的大街,接龍橋、東泰街改稱珠海東路;東華街改稱珠海中路;東安街、升平街和大西街改稱珠海西路。
市政處裁撤后,北海經濟逐漸得到恢復。據王洸編著的《中國海港志》記載,民國十八至二十六年(1929-1937)間,北海港的貿易以民國二十四年(1935)為最盛。全年進出口船只共566艘,共計669096頓,貿易總值為3370000元。對外貿易與越南最為密切,民國二十五年(1936)進出口海輪429艘,計431728噸。另河內船192艘,計38208頓。
市政處成立不到三年便被撤銷了。當年北海被升格為獨立市就像曇花一現。盡管這樣,珠海路作為那段暫短歲月的產物,卻成了北海老街的代表性建筑。人們游覽在這條歷經滄桑的老街,還能感受到它昔日的美麗和曾有過的興旺。
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