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望山
1751views
位于連云港市海州城東,在錦屏山的東北麓,是南云臺山的余脈。傳說孔子曾登此山而望東海,故名。
孔望山之北有孔望亭,南有望海亭;東有龍洞和龍洞庵;中有象石;西麓的漢代摩崖造像石刻,尤為有名。
由新建路東行至鹽河南路處,即可望見北山坡上的秀麗壯觀的龍洞庵。此庵原名龍興寺,建于唐代中葉,至今已有1200多年。明代重建時,因旁有龍洞,故改名龍洞庵。從山腳至圓洞形山門,有石級可登,山門至大殿間有一寬敞的庭院,院中一邊有一棵千年古柏,現仍蒼翠濃郁;另一邊有一株千年糜茶樹,花期時節,白花滿樹,芳香四溢。大殿建于2米多高的臺基之上,殿寬10米,進深7米,殿前有廣闊的月臺,左右有廂房,頗幽靜淡雅。
庵西側的懸崖下,有一天然石洞,傳說古有黃龍在此修煉,后得道飛升。故名“龍洞”,又因此處常年云深霧濃,亦稱“歸云洞”。龍洞庵后及龍洞內外,遍鐫宋、元、明、清各代題刻20多處,其中以明代最多,篆、隸、草、行各盡其妙。
從龍洞西行,在林木掩映的山坡上.屹立著一座碩大的漢代圓雕石象。石象用整塊巨石雕刻而成,象身高2.6米,長4.8米,形態雄奇,豐滿肥碩。在大象的腹部,還鑿刻了一個頭梳“丁”字形發髻,手持勾鞭,腳帶鐐銬的馴象奴。右書“象石”二字。象的四足均踏著蓮花,體現了佛教中六牙白象王在水中步步蓮花的故事傳說。它是孔望山漢代佛教造像有機整體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沿著象石邊的山腳石砌小路,西行約五六十米,摩崖造像石刻便展現在眼前。在一處赭黃色的高低參差的崖壁上,依山就勢鐫刻著100多個大小不一、造型各異的人像,其內容有道家傳說,也有佛教故事。這些人物形象,雖經歷了1000多年的櫛風沐雨,但仍栩栩如生,輝耀于石壁。專家認為孔望山摩崖石刻,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一處佛教摩崖造像,它是東漢時期的藝術珍品,比敦煌石窟造像還要早一二十世紀。是我國佛教史和美術史上的瑰寶,也是連云港市最珍貴的古跡之一。
位于孔望山西南約2公里的錦屏山,是連云港市的又一著名景點。這里有璀璨的國寶——摩崖造像、將軍崖巖畫,還有桃花澗舊石器遺址。歷史悠久,古跡薈萃,堪稱古海州文明的發祥地。
孔望山景區門票價格:10元/人
孔望山交通:連運港市內坐公交5路即可到達,龍河廣場——磷礦,在孔望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