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景公殉馬坑
1905views
景公殉馬坑位于齊國故城郭城東北部,今臨淄區齊都鎮河崖頭村。原系春秋時期齊國公侯的一大墓地,今已探出大、中型墓二十余座,其中在五號墓周圍發現了這一舉世罕見的殉馬坑。 五號墓是一座“甲”字形大墓。墓室南北26米,東西23米,南墓道長18米,寬12米左右。殉馬在其東、西、北三面,坑呈“U”型。東、西面各長70米,北面長75米。僅一九八二年發掘的西面南端36.5米,就見殉馬106匹。按此排列密度推算,全部殉馬當在六百匹以上。據考,該墓為齊景公之墓.
東周殉馬坑是一處春秋時期的齊國君主和大貴族墓地。已發現大、中型墓 20 余座。在其中 5 號墓的周圍發現了大規模的殉馬坑。 墓室南北 26 米,東西 23 米,南墓道長 18 米,寬 12 米,槨室位于墓室中部。用自然巨石壘砌,南北長 8 米,東西寬 7 米,深 5 米。 墓室早年被盜,隨葬品蕩然無存。唯有殉馬坑保留完好。殉馬坑在墓室的東、西、北三面。東西各長 70 米,北面長 75 米,寬 5 米,三面自然連接,成為一體,全長 215 米。
1964 年發掘清理了北面西段 54 米,殉馬 145 匹; 1972 年發掘清理了西南端的 30 米,殉馬 83 匹;因條件所限,都已回填保護。 1982 年在 1972 年清理的基礎上,又清理到 36.5 米,殉馬 106 匹,按殉馬排列密度平均每米地段 2.8 匹以上計算,全部殉馬當在 600 匹以上,數量之多,規模之大,前所未有。?
據專家考證,殉馬多數是 6--7 歲口的壯年馬,是人為處死后,按照一定的葬式排列而成,馬分兩行,排列整齊,昂首側臥,四足蜷曲,呈臨戰姿態,好像只要聽到戰鼓擂動還會四蹄騰空。
那時的中國人講的是馬上千秋,“千乘之國”就有威加四海的雄風。 600 多匹馬可裝備 150 多輛戰車,相當于一個小諸侯國的全部軍力。由此可見作為春秋五霸之首的齊國經濟的發達,軍力的強盛。?
經考證,墓主是齊景公,齊景公名杵臼,是姜齊的第 25 代國君,在晏嬰的輔佐下,在位 58 年,是齊國執政最長的一位國君。據載,在他的后期“好治宮室,聚狗馬,奢侈,厚賦重刑”,十分腐化。而且特別喜歡馬,在宮中有專門給他養馬的人,他的愛馬死了還要處死養馬的人。
龐大的殉馬葬式,看出了齊景公的奢侈豪華,反映了齊國當時國力的強盛。同時也為研究春秋時期齊國歷史,特別是對齊國的經濟、軍事和殉葬制度等方面,都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
1982 年,由國家文物局批準,市區政府撥款,就地建起了具有民族風格,古樸典雅的殉馬展廳,并對馬骨采取了防水、防腐、防塵保護措施, 1983 年正式對外開放。?
殉馬坑的發現和發掘,實屬罕見。自開放以來,吸引了眾多的游人,引起了國內外各界人士的極大關注。著名的繪畫大師劉海粟先生看后,即席揮毫寫下了“殉馬奇跡天下無的贊語。國際友人奧地利前總統基希施萊格博士看后,當場寫下了贊頌的美句:“這是一個給人深刻印象的,真正獨一無二的歷史遺址。”李鵬、劉華清、華國鋒、**、萬里、田紀云、楊靜仁、雷潔瓊等十幾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后都慕名前來參觀,給予高度評價。
看到這古代齊國戰馬列成的軍陣,人們會自然而然地想到秦兵馬俑,但是,齊景公的殉馬要比秦兵馬俑早 280 多年,而且秦始皇葬的是陶俑陶馬,齊景公葬的是赫赫真馬。難怪有人看了景公殉馬大為驚嘆,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秦皇兵俑數千自以雄風第一夸天下;齊侯殉馬六百人稱舉世無雙表古今。?
?
8: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