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國畫院
3845views
重慶國畫院是重慶市文化局直屬事業機構,成立于1981年12月28日,宗旨和任務是:遵循"二為"方向,貫徹"雙百"方針,團結本市國畫家,繼承發掘和研究民族繪畫的優秀傳統,開展學術活動和創作活動,出人才、出作品、出研究成果,促進重慶市中國畫藝術的繁榮和發展。
?
重慶國畫院成立至今,始終堅持一手抓傳統,一手抓生活,多次組織學術研討活動和創作活動。先后在重慶、北京、南京、桂林、珠海等地舉辦了幾十次展覽,其中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就舉辦展覽三次,中國美協兩次組織畫展研討會。畫院畫家嚴謹的創作態度,對筆墨語言形式的探索,充滿濃郁生活氣息和地域特色的作品,受到首都美術界和各地美術界關注,被評論界認為是"有傳統、有新意、有地域特色"。人民美術出版社曾出版《重慶國畫院作品選》。黨和國家領導人楊尚昆、李鵬、張愛萍、方毅、廖漢生等先后親臨畫院視察,日本首相中曾根等國際友人曾到畫院參觀,吳作人、李可染、蔣兆和等藝術大師對重慶國畫院的建設十分關心并多次親臨畫院展覽予以指導,來自日本的平山郁夫,來自中國上海的朱屺瞻、唐云、方增先,北京的李寶林、黑龍江的于志學、湖北的馮今松等中外著名畫家曾到畫院與重慶國畫家進行交流,畫院畫家的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重要展覽并獲獎,為中外一些文化機構收藏。畫院已成為重慶市精神文明的一個重要窗口和長江上游的中國畫創作、研究基地。
?
提倡畫家深入生活,繼承研究傳統、鼓勵探索,堅持作品的高品位和學術性,要求畫家應具有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具有健康的審美情趣和較高的藝術修養,重點抓好反映現實題材作品的創作,是畫院一貫的辦院思想。二十年來,畫院多次開展理論研究和技法研討活動,舉辦各類講座,組織看稿會、讀畫會、作品觀摩會和強化后期制作的創作班。
?
畫院通過組織專題畫展,推動了一些有分量的歷史畫和主題性繪畫的創作,如《紀念抗戰勝利四十周年畫展》、《大三峽·重慶中國畫展》、《河山如畫圖·西部熱土中國畫展覽》等。為了組織好《大三峽·重慶中國畫展》,畫院組織畫家徒步夔門,五下三峽,深入三峽工程大壩寫生采風,多次集中看稿,反復推敲,相互觀摩研討,集中重點作者辦創作班。創作了一批有時代意義、歷史厚度和地域特色的作品。此展覽已于重慶成立直轄市的1997年6月18日正式在中國美術館展出。《美術》雜志1997年第8期發表的《建設者》(楊涪林)、《纖夫》(周順愷)、《青石灘》(王世民)、《出夔門》(張春新)、《虹》(謝關鍵)、《峽江唱晚》(梁葵)等就是此展的表現現實題材的作品。
?
在慶祝建國五十周年的創作活動中,畫院多次組織畫家看稿研究草圖,集中了部分畫家進行后期制作,這次創作活動產生的作品《最后的囑托》(周順愷)、《歲寒三友》(王世明)、《出夔門》(張春新)、《鳥江妹子》(趙無畏)、《入門》(張爭)入選第九屆全國畫展,其中《最后的囑托》獲"關山月中國畫創作獎"。
?
為了加快西部大開發的文化建設,畫院承辦了《河山如畫圖·西部熱土中國畫展覽》,此展薈萃了十二個省60位畫家的作品,于2000年6月11日在西部年輕的直轄市重慶展出。《國畫家》雜志今年第六期報道了此活動并發表八幅作品。
?
二十年來在中國畫壇的一些有影響的重慶國畫家馮建吳、蘇葆楨、晏濟元、馬振聲、朱理存、李文信等,曾先后擔任過重慶國畫院的業務院長和藝術顧問,他們多次在國內外重要藝術活動中獲獎和提供作品,為重慶國畫院的建設,為重慶中國畫藝術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重慶國畫院采取的是“小機構、大畫院”的運行機制,專職領導和專職畫家少,工作班子負責協調和處理日常行政和業務事務。領導機構藝委會系專兼職相結合。聘請全市有一定研究和創作水平的畫家為畫師,這種事業單位建制的畫院避免了人浮于事的工作狀態,減輕了人事包袱,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發展,這種機制在管理上、學術研究和組織創作上,特別是改革開放和商品經濟的今天,越來越呈顯活力。畫院是重慶市文化系統唯一的集社會名家與高校教授于一體的藝術院團。
?
重慶成立直轄市以來,重慶國畫院組織了《大三峽·重慶中國畫展》、《河山如畫圖·西部熱土中國畫展覽》、《蘇葆楨中國畫大展》、《李琦書畫展》、《金彩七月·重慶中國畫展》、《日本海報風格展》、《重慶國畫院建院20周年展覽》、《新重慶·中國畫展覽》、《秀美烏江·中國畫展》等大型活動。
?
?
?
?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