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石塔
5088views
東吳石塔又稱吉蓼塔,位于湄洲灣北岸東埔鄉東吳村,它雄居秀嶼港主航道要沖,是古時入港的主要航標。東吳塔建于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高約30 米,7層八角青石構造,造型典雅。塔基八面均有龍、虎、獅、鹿、鶴、麒麟等動物浮雕,形態不一,神情惟妙惟肖。塔門入口兩旁豎立二尊護塔將軍,威武雄壯;各層門額上刻有“鐘靈毓秀”“海天清梵”、“海山鰲峰”“古剎嘉馨”、“視圣偉望”等字樣,下方還刻有咒語經文。塔內有曲尺形石階通往塔頂,游覽者可憑借登高,倚欄遠眺,秀嶼港灣,盡收眼底。
東吳村宋時稱“系蓼”,熙寧四年(1071年)建系蓼城。這里曾是一個繁華的海邊集鎮,至今尚存有116米長的古寨城墻。東吳村地處湄洲島與秀嶼港之間的中心地帶,這里港深不淤,風平浪靜,是個不可多得的天然港灣,是湄洲島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和秀嶼港開發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東吳塔將受到世人的更加關注和青睞。
東吳石塔是明代禮部尚書陳經邦的府第,位于城廂區長壽街廟前路(俗稱鐵樹里)。陳經邦字公望,號肅庵,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進士,授翰林編修。大宗伯第建成于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按明制建造,五進五開間三廳六房,抬梁式與穿斗式相結合的木質結構,以大廳為主軸線成對稱,加上門房,護厝,共有大小房間一百多間,號稱“百廿間大厝”,是明代一品官典型的府第豪宅?,F在除最后兩進的“御書樓”、“拱廊”和后花園被拆毀外,大門、前三進主房及兩旁護厝,皆完整無損。是我國保存比較完整的少數明代大型住宅建筑之一,具有較高的歷史文物價值和建筑科學價值。其大門立于偏左8米處,上置“大宗伯第”四字匾,系明代隆慶二年狀元羅萬化手筆。
暫無
東吳石塔相關線路
景區資訊
熱點資訊
12月11日-12日,由中國旅游研究院和中國旅游協會主辦,以“政策促進、產業創新與旅游復蘇”為主題的2022中國旅游集團化發展論壇在北京和上海舉行。論壇期間正式發布《中國旅游集團化發展報告(2022)》,同時公布了...
Read more
日前,中國旅行社協會發布第五屆中國旅行社協會行業榜單,華僑城旗下華僑城旅行社再次入選“旅行社品牌20強”,并榮獲“優質療休養服務企業”獎項,企業綜合實力再獲行業認可。.“中國旅行社協會行業榜單”是中國旅...
Read more
12月11日-12日,由中國旅游研究院和中國旅游協會主辦,以“繁榮與重構”為主題的2023中國旅游集團化發展論壇在上海召開。論壇發布了“2023中國旅游集團20強”榜單,華僑城集團再次上榜,連續15年位居前列?!?023中...
Read more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旅游工作取得的顯著成績,旅游業日益成為新興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具有顯著時代特征的民生產業、幸福產業,同時指出“新時代新征程,...
Read more